近日,经济与管理学部科研人员在《科技日报》理论版发表了题为《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巾帼力量”》的文章。文章中提出要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巾帼力量”,进一步扩大了学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文章原文:
由于传统观念、教育背景、婚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着高层次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女性科技人才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的问题,为此应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更多女性站上学术金字塔的塔尖。
◎王艳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女性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国女性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扩大
我国十分重视女性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从实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女性的鼓励措施。比如,早在201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把包括科学技术专业人员在内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提高到35%。同年,科技部和全国妇联印发了《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增加女性科技人才储备、扩大科技领域女性就业机会、促进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申请项目时,放宽对女性申请者年龄限制并适当延长项目执行时间等,为推进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科技部等13个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明确在“十四五”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坚持性别平等、机会平等,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女性科技人才。全国各地也陆续出台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山东省农科院出台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挥更大作用的十条意见》,在全国科研院所中尚属首个。这些政策的出台都给女性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可以说,改革的深化推动着科技领域性别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女性科技人才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据中国科研生态研究报告《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显示,我国女研究员的占比已经从20年前的29%上升到2022年的40%左右,在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女性项目课题负责人约有6000人,项目骨干力量中女性占比达27%。女性研究人员“职场天花板”问题不断改善,在职称晋升中与男性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女性在科学领域的贡献越来越大,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注意到,由于传统观念、教育背景、婚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着高层次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女性科技人才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的问题。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有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女性占比仅为10%左右。另外,尽管进入学术机构等科研领域的女性人数不断增加,男女数量比例趋同,但在一个学术场域中,女性仍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参与度和贡献难以与男性匹敌。为此,应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一是社会层面应进一步营造平等、支持、激励氛围。各级组织要多关心女科技工作者,了解她们的心声,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完善托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改善托幼和家政服务条件,让女科技工作者从家务中解脱出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为年轻女性在科技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建立支持性机制,并合力营造支持环境,深度发掘女性科技工作者潜力。全社会要营造性别平等、重视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社会氛围和工作环境,提升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增强对她们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二是应进一步制定高层次女科学家培育规划。一方面,应制定专门支持计划和项目,有关部委和机构可设立专项女性人才发展计划或基金项目。另一方面,在科研岗位招聘、科研条件建设、科研合作交流、进修和培训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应优先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并制定阶段性目标。同时,加强对科研女性的心理健康服务,协助女性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为促进女性成为科学家和创新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激励,充分挖掘女性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
此外,还要扩大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就业机会,培养和支持科技相关领域的年轻女性,助力她们成为科学研究和科技行业的未来领导者,发挥优秀榜样力量。
总之,在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前,应着力解决影响女性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实际问题,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开发女性人才资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巾帼力量”。
文章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4/03/content_551475.htm?div=